评论丨凌晨2点通知“上课” 如此应急令人着急
到底上课还是不上课, 石家庄的学生晕了头……
11月30日晚上10点左右,石家庄市政府下发紧急通知,因气象部门预测12月2日至4日河北省将出现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所以决定自12月1日8点启动重污染天气红色(Ⅰ级)响应,中小学、幼儿园停课。根据这个通知,各学校向家长传达了停课通知。
而几个小时后,12月1日凌晨2点多,石家庄市政府又临时通知各中小学、幼儿园不停课。各媒体又纷纷以“不停课!不停课!不停课!”等醒目标题通过网络、微信、微博等提醒市民。
停课通知凌晨紧急修改惹争议
先通知停课,接着又通知不停课,一时间石家庄市政府“任性”下发停课通知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多数民众在对这一行为表示理解,也有一些市民提出了一些质疑。
有些市民称:“更改通知也不说明原因,想怎么改就怎么改,想什么时候改就什么时候改,有没有考虑过百姓的感受?”“深夜紧急通知,凌晨紧急修改通知,折腾老师,折腾家长,更折腾孩子。”
令人不解的是,目前石家庄市政府尚未就本次“停课与否”的应急举措前后变化之快作出解释和说明。有媒体记者采访了石家庄市政府一些工作人员,他们对这一话题均讳莫如深,不愿多谈。
时隔4个小时,空气污染应急响应的等级没变,为什么家长收到的停课与否的通知却截然相反?应该以谁的说法为准?停课令说改就改,不仅是折腾家长和孩子的问题,更关系到应急响应的科学性和执行情况。
央视评论
停课还是不停课,这本不该是一个问题。然而石家庄市政府部门先后发布彼此矛盾的通知后,许多的家长和孩子陷于茫然之中。
夕令朝改 关怀还是折腾?
仔细审视石家庄市先后发出的两份通知,结果自相矛盾,缘由却没有变,重污染红色预警的判断并未改变。造成同因不同果的原因,无外乎几种:一是同为红色预警,但气象部门对污染程度的判断有了变化。假若空气污染情况不似想象的那么重,则停课似有不必,后一则通知则改变了起初的停课决定。二是相关部门之间出现了“信息踩踏”,沟通中出现信息不对称。
当官方信息出现矛盾时,最手足无措的是家长和孩子。起初接到停课通知,许多家长不得不向单位领导请假,以便在家中照顾孩子。然而,停课决定在一瞬间逆转,让家长不得不重新做出安排。更让人不解的是,两则通知同为夜间发出,第二条通知甚至在凌晨两点,如此“半夜鸡叫”不知有多少孩子和家长会在次日清晨起床后一脸茫然,手足无措。
△网友晒出河北青年报12月1日的头版头条还是省会中小学停课。
停课令“假摔” 凸显应急机制硬伤
停课令说改就改,不仅是折腾家长和孩子的问题,更折射出应急响应机制的不完善和落实层面的硬伤。一方面,既然叫“应急响应”,就是为了在紧急情况下按图索骥、照方抓药、扣动扳机,减少人为决策的冗余和繁琐,让应急机制的刚性代替讨价还价和犹疑不决。很显然,这一次停课令“假摔”凸显了应急机制依然仅存于纸面,未能科学有机地运用到实际中。
另一方面,应急机制本身缺乏更详细的制度安排和责任归属。仔细审视《石家庄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暂行)》,预案中明确规定“教育局负责在不同预警等级时组织本市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实施减少或停止户外活动直至停课等措施。”足见,市教育局是停课的组织者和责任主体。但“组织实施”是否包括“决策”?教育局是否有权见到红色预警就发布停课令?《预案》未能明确,这不能不说为本次停课令的“假动作”埋下了隐患。
△资料图
初衷是好但变更通知还需加强沟通和交流
当然,相关部门此次“夕令朝改”,源于把重污染天气对教学和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初衷良好。但应急机制启动和实施过程中,却影响了教学秩序。政府在发布涉及民生,特别是突发情况预警时,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公开、透明的决策机制,要让公众理解政府所做所为确属事出有因,而不能语焉不详。
人们期待,石家庄市相关部门能够从本次事件中认真反思,让重污染天气的应急制度更完善,让执行层面的体系更健全,也把重污染天气对百姓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
央视特约评论撰稿 林止
更多新闻
监制/朱晓阳 主编/张天宇
编辑/纪之文
©央视新闻